为做好学院科研工作,提升学院科研项目申报整体质量水平,激发科研项目创新研究思路,化环学院于9月9日下午14:30,在汇东校区厚德楼214教室举办科研项目申报专题沙龙活动。学院党委书记张国成,院长潘志成,副院长李玉龙、符宇航,学院学科带头人,青年博士教师及部分硕士研究生共计60余人参加了活动。
党委书记张国成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目的旨在通过经验交流与分享,有效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切实提升学院科研项目申报书的质量和成功率。然后,3名化学学科带头人结合自身丰富的项目申报经验,详细剖析了高质量项目申报书的核心构成要素,从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到可行性分析、创新之处及预期成果的撰写要领与注意事项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讲解,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
李鑫恒教授以“如何撰写高质量基金本子浅谈”为主题,通过对基金构思、评审要点以及如何让自己的本子脱颖而出三个方面的分析,让大家一定要以申报书为主,打造学科契合度高、创新性强、科学价值高、研究基础好的高质量申报书。同时,要瞄准研究方向前沿,打造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付昱教授以“基于假晶变换的多级结构制备——从文章到基金过程及体会”为主题,直观呈现了他从实验发现到基金成文的过程。包括题目凝练、研究背景写作、创新点提出、可行性分析等,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了基金写作的深层逻辑。最后,付教授还分享了基金写作的技巧,让大家明白申报书写作的侧重点。
赵红教授以“科学面前永葆敬畏之心”为主题,告诉青年教师们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要对基金的申报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多与原来的导师、同事以及同行们有效沟通,多参加学术会议了解科学研究的前沿。另外,赵教授认为要脚踏实地,逻辑严谨,精心打磨申报书,在科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敬畏、感受幸福。
石睍副教授以“科研申报的一点点心得”为主题,首先让大家明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基础研究,是以理论创新为主旨,强调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要设计合适自己的选题,阐明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做到观点鲜明、突出特色、吸人眼球。他特别强调研究内容不能过于庞大、泛泛而谈。
陈磊博士以“青基C类申报选题心得”为主题,结合自己2025年青年基金从申请到立项的过程,让青年博士们一定要重视选题。选题要瞄准行业内痛、难点,结合地区、单位的特色优势。
贾均松博士以“科研的信心与韧劲——浅谈基金申请”为主题,结合自身经历,告诉大家要自我分析、树立自信,认真对待每次的基金申报,坚持不懈,多向导师、同行沟通,不断学习。
陈方帅博士以“关于申请国青基的若干体会从细节到整体”为主题,告诉大家要多研读成功范例,确定撰写结构,学会运用领域的专业术语。创新性需要逻辑清晰,要做到环环相扣。申报过程务必做到足够重视,早做打算,精益求精。
李玉龙副院长以“高级别项目申报经验分享”为主题,告诉大家科研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做到把小我融入大我,脚踏实地做学问、搞科研。要坚持不懈,勇于攀登。高级别项目申报撰写时首先要确定研究领域,充分总结文献,收集研究领域最新的重要成果,构思出研究目标、内容、方案,分版块撰写申请书、明确撰写进度的时间安排。同时要注意细节,避免出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图形错误等问题。
交流环节结束后,潘志成院长作了总结讲话。首先对各位教师的精心准备和精彩分享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教师们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专题沙龙活动的热情表示赞赏。他强调,科研能力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指标,课题申报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起点和基础环节。他对全院教师提出三点希望和要求:一要进一步提高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理念,将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二要勇于尝试,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在实战中不断锤炼和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尤其要注重培育和打造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科研品牌;三要强化团队协作精神,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科研合力,共同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汇报环节过后,与会教师就自身在申报课题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进行了踊跃提问,在场的教师都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现场学术交流气氛热烈。本次化环学院科研月活动内容充实、注重实效,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解开了课题申报中的诸多疑惑,也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科研工作的重点方向,凝聚了共识,对学院营造浓厚科研氛围、提升科研整体实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